作者:夕 君
日前,某位曾在演出中因舞臺機械裝置突然后退而失足跌下舞臺的知名歌手在社交媒體報平安,稱身體狀態(tài)良好、正在恢復之中,不少歌迷在慨嘆有驚無險的同時,仍心有余悸。梳理一段時間以來的演出尤其是明星演唱會,驚險場面似乎并不罕見。舞臺安全,是一個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的話題。
每個人是自身安全的首要責任人,演員登臺表演,需注意方式、分寸,不宜采取“以身涉險”的方法追求舞臺效果。不過,有些意外情況的發(fā)生,并非演員可以預料和避免的。保障舞臺安全不能僅靠演員“多加小心”,而是要采取多方位、系統(tǒng)性的方法。
舞臺安全問題的出現,通常與運用復雜的技術手段、舞臺裝置有關??紤]與之相關的安全問題,既要有技術的維度,也要有審美的維度。從技術上講,舞臺裝置的可靠性、軟硬件配合的精密性等,必須符合相關安全標準,并且要反復測試,力爭做到萬無一失。作為一種兜底性保障,在涉及復雜技術應用的關鍵區(qū)域,應當采取進一步防護措施。加設防護欄、海綿墊等“笨辦法”,往往是高新舞臺技術的強有力補充。從審美上講,舞臺演出應摒棄“驚險、炫目等于高水平”這類想法。目前,素以驚險、刺激、高難度著稱的雜技尤其是雜技劇,亦十分重視敘事性、戲劇性和思想性,讓高難度技術為主題、故事和人物塑造服務。其他類型的舞臺演出盲目崇拜視覺奇觀、極限挑戰(zhàn),在藝術上、審美上、風險評估上有無必要,應該做更加理性、審慎的考量和取舍。
此外,適當延長排練時間、增加演員對舞臺的熟悉度,也有利于杜絕安全隱患。據筆者了解,目前,各類演出舞臺合成、排練的時間通常較為緊湊,尤其對于“拼盤”演唱會來說,演員常常當天抵達演出場地,簡單走臺后便正式表演。如此短暫的時間,恐怕不足以對舞臺的每個角落都有充分的了解。而提前進場合成、延長排練時間,又涉及場地成本管控、演員時間協(xié)調等多方面問題,不少主辦方、運營方覺得太貴或太麻煩,于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顯然是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和做法。
一場演出所涉及的各方各面其實是個利益共同體,一旦安全底線守不住,則集體“一失萬無”。對于安全問題,決不能心存僥幸,與其前期草草準備、直接“臺上見”,給安全隱患以可乘之機,不如各方靜下心來好好溝通,各自讓渡一部分時間、金錢等成本,攜手將所有隱患扼殺在搖籃中。這是對藝術負責、對觀眾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夕君)
最新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