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10-18 10:04:15播放:0

音樂會版亨德爾歌劇《里納爾多》演出現(xiàn)場。 解放日報記者 賴鑫琳 攝

16日晚,七度榮獲“留聲機大獎”的英國合奏團在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帶來亨德爾歌劇《里納爾多》音樂會版上海首演?!独锛{爾多》是巴洛克時期作曲大師亨德爾歌劇創(chuàng)作生涯中一部奠基性的里程碑之作,此次演出是上海音樂廳建成95周年特別呈現(xiàn),也是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參演劇目。仿古樂器羊腸弦在潮濕的空氣中慢慢穩(wěn)定,女高音瑪麗·貝文唱出動人的詠嘆調(diào)《讓我痛哭吧》,一段跨越300年的對話開始了。

沒有鎏金布景,沒有奇幻裝置,沒有飛鳥與噴泉——音樂會版《里納爾多》選擇做減法。“亨德爾時代的歌劇充滿舞臺魔法,我們無法將這些帶到上海音樂廳。”但在指揮家畢克特看來,這恰恰是音樂會版的魅力所在。他形容這部作品是亨德爾的“金曲合集”,音樂本身足以傳遞所有的故事與情感。“我們希望觀眾更直接地感受音樂中的戲劇張力,而不是依賴視覺特效。”

使用仿古樂器演奏,在上海的秋天是一場充滿挑戰(zhàn)的冒險。羊腸弦對濕度的變化極其敏感,音高會隨之波動,而上海潮濕多變的天氣讓樂手們必須時刻保持警覺。“樂團通常提前1小時到舞臺調(diào)音。”畢克特告訴記者,“我們要給這些‘敏感’的樂器一些時間來適應環(huán)境,讓他們‘乖乖聽話’。”

盡管使用仿古樂器演奏古樂,英國合奏團的演奏始終面向21世紀的觀眾。“最有趣的是,觀眾常對我們說,亨德爾的音樂多么當代,那些情感與我們?nèi)绱讼噙B。”畢克特說。

當被問及300年前的亨德爾歌劇為何仍能打動今天的觀眾時,畢克特的回答出人意料。“這不只是一個關于18世紀的故事。”亨德爾并非要傳遞某種特定信息,而是將永恒的人類情感置于舞臺之上。“就好比永遠有人戀愛,永遠有人心碎,永遠有人受傷。”(解放日報記者 吳桐 實習生 陳雨瀟)

評論

  • 評論加載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