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從明清皇宮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代博物館,歷經(jīng)六百余載風(fēng)雨,滄桑變幻中始終延續(xù)著深厚的文化底色。近日,譯林出版社推出故宮博物院二級研究館員王子林的新作《萬仞宮闕:我在故宮的探索之旅》,作為“在故宮”叢書的最新成果。
本書以溫暖而細膩的筆觸,演繹了作者在故宮工作近四十年歷程中的點滴故事。它不僅是一場跨越六百年的紫禁城文化尋根之旅,更借助這位老故宮人的親身體驗,引領(lǐng)讀者走進這座宮城最不為人知的深處。未經(jīng)修飾的原狀宮殿、落滿時光塵埃的庫房、整理文物時的不期而遇……這一切都成為解讀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獨特密鑰。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壽康宮(拔草維修前)
從青澀學(xué)子到真正的“宮里人”
1985年9月,一場小雨讓天安門霧蒙蒙一片,剛辦完入學(xué)手續(xù)的王子林突發(fā)奇想走進了故宮。走出朱紅宮門時,他心里冒出一個念頭:要是能在這工作該有多好。四年光陰流轉(zhuǎn),這場雨中萌發(fā)的心愿竟真的照進了現(xiàn)實。1989年,王子林從北京大學(xué)考古系畢業(yè),在求職途中路過故宮角樓時被深深吸引,便立即改變行程徑直走向故宮人事處。沒繞彎子,沒有波折,不久后,一紙錄用通知便將他迎進了紅墻之內(nèi)。這段緣分的開啟,順遂得仿佛早已注定。
那時的故宮,還保留著許多“原生態(tài)”的工作場景。王子林住進了十三排集體宿舍,每日與古建筑為鄰。冬日的庫房里沒有暖氣,他裹著軍大衣抄寫卡片,一抄就是數(shù)百張;盛夏則要參與拔草任務(wù),頂著烈日揮鐮刀,渴了就順手摘顆院子里的果子解渴。為給心里尋個寄托,他在宿舍養(yǎng)了只雛鷹,連續(xù)六個夜晚與它對視,最終建立起信任。這些看似與文物工作無關(guān)的日常,恰恰藏著故宮人獨有的耐心。
“有的庫房實際上就是危房,有的樓梯實際上很脆弱,有的文物存放在空間狹小、沒有光線的地方,有的文物存放在高大的柜頂、神龕上或者塔里,整理時,一不小心,就會從黑暗的樓梯口、龕頂上或者搭的架子上摔下來,所以我們整理文物還需要一種勇氣。雖然危險時刻潛伏在我們的身邊,但沒有嚇倒我們,反而使我們得到了鍛煉,磨煉了我們的意志?!边@七年時光里,他和同事們總在大大小小的庫房間奔波,在密密麻麻的文物中穿梭,連片刻閑暇都沒有,更別說停下腳步好好看看園子里的景致了。
“那時的故宮,既是一座博物館,又像一個生產(chǎn)隊?!蓖踝恿衷跁袑懙溃诟母镩_放的時代浪潮中,有人選擇離開下海,有人堅守至今。但所有曾在此工作的人,“故宮是他們心中無形的存在”。這些親歷的細節(jié)構(gòu)成了《萬仞宮闕》中最動人的篇章,不僅記錄了一個青澀學(xué)子到故宮專家的成長歷程,更見證了一代故宮人如何用青春陪伴歷史,用匠心梳理文明的脈絡(luò)。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中正殿檔案箱(整理前)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20世紀80年代前的咸若館內(nèi)景
故宮另一面
文化遺產(chǎn)地的生機盎然與“修舊如舊”
因管理六十余處原狀宮殿庫房,王子林得以踏入故宮的未開放區(qū),這片宮闕深處藏著常人難見的鮮活與厚重。比如20世紀90年代時,未開放區(qū)還留存著從未修繕過的古建與地面,置身其中,能直接觸摸到古代宮殿的原始環(huán)境;壽康宮西暖閣仙樓的樓梯下,曾堆著一大摞文物,拆開整理時才發(fā)現(xiàn),是一組紫檀框鑲玻璃的屏風(fēng);還有云光樓里的一間藏書室,既是故宮最隱秘的藏書空間,也是宮內(nèi)最小的書房。
在王子林筆下,故宮不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是充滿生命氣息的家園。每到春天,原狀宮殿區(qū)的二月蘭會鋪滿庭院,風(fēng)中彌漫著淡淡花香;深秋夜里,十三排宿舍的樹葉堆總少不了動靜,刺猬裹著軟刺在里面沙沙穿梭;清晨,烏鴉會從宮墻內(nèi)振翅飛出,傍晚又黑壓壓一片飛回來,成了宮城里的日常節(jié)奏。這些鮮活生命不是無關(guān)緊要的點綴,而是故宮“活態(tài)”的證明。也正是這份對“活態(tài)歷史”的感知,讓他對故宮的保護生出更深思考。
故宮的很多原狀宮殿隨著維修逐漸消失,據(jù)王子林粗略統(tǒng)計,地地道道的原狀空間只有兩處了,玄極寶殿區(qū)和延慶殿—惠風(fēng)亭區(qū)。目前地面還是過去的地面,房子還是過去的房子,花草樹木也是過去的,就連快要掉的那塊墻皮也是過去的。在書中,王子林提出了“修舊如舊”的核心主張,這種理念,也影響了后續(xù)故宮的保護實踐。“近年來,我們也逐漸意識到了修舊如舊的重要性,比如將撤下的琉璃瓦重新掛釉回爐;部分彩畫不重新繪制,保存原樣;不是特別需要更換的材料,盡量保持原物不變。我們反對將故宮變成公園或園林,故宮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它的建筑和環(huán)境只屬于過去。”這正是故宮人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間的平衡:既要通過科學(xué)修繕讓古建“活”下去,更要讓時光的痕跡“留”下來,讓每一個走進來的人都能領(lǐng)略古代的創(chuàng)意,重回過去,與古人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校對 石偉
最新影視預(yù)告
最新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